ldquo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生,九死一生。
分生细生,两门大坑。病理药理,玩不死你。
大内大外,不死才怪。诊断局解,学到吐血。
解剖免疫,我勒个去。
微生物,hold不住。
寄生虫,何生人。
如果到了28岁,你未嫁,我未娶,那么....
那么你也是学医的吧?
学医难,难在学科多,难在年份长,难在会秃头……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大医学生,很想见见教这些课的老师们。于是,校青年教师联合会派出这些学科的老师,让他们亲自下场,谈谈关于自己学科入选这首歌谣的看法。
1
“生理生化,必有一挂”?
生理学系王觉进老师: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真正感兴趣,都不难。不感兴趣的话,怎么着都很难。
生理课指望课堂上就能学好,就能融会贯通,估计不大可能。至于刷题也真的没必要,别的课程不知道,想学好生理,就需要静下来好好看书,仔细思考,搞清楚所有的生理过程的逻辑。
此外,生理挂科率一般不会有太大波动,难度系数也不会有太大波动。每份试卷出完,都会由另一位老师负责审核难度,偏题会被替换。
生理老师王觉进生化老师孙鹏
生化学系孙鹏老师:其实还好吧,生化去年补考的也就多个(李时珍的皮啊老师)。
刷题库可能是能提高一些机考分数,但是从长远看来,想学好生化,还是要好好理解书本。孙老师也表示,生化每年挂科率都很稳定,不会波动。
所以,生理生化老师告诉我们,刷题是远远不够的,靠的是真正理解,所以学霸无捷径,靠的真材实料呀!
2
“病理病生,九死一生”?
病生学系的谢利平老师:很无奈。
虽说病生位列“四大名补”,但她上大学的时候,觉得病生是最简单的一个,她考病生前只复习了三天,考的还挺好。她感叹,其实病生真的不难,难的只是生理生化的附带效应。所以同学们在病生里苦苦挣扎,只是因为还没有跳出生理生化的大坑而已(真实)。其实病生都是可以从生理生化推导过来的,就是从正常到异常而已。
谢老师说,想当年她可是个学霸。她直言,不要以为平时看书没用,平日所看的,在考试月会被唤醒。
谢老师认为,其实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有重点的,就连那些讲明不划重点的老师也一样。当讲到重点的时候,老师的语气和神态都是不同的,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察言观色”。(老师又调皮了,记在小本本上)
另外,谢老师说,医患问题很多时候也与医生自身的素养和专业能力有关。所以,她希望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都能真正地帮助到病人,为他们的健康尽一份力。
谢谢谢老师!
来自病生、病理、药理三位老师的围笑
3
“病理药理,玩不死你”
病理学系的张志远老师:其实病理还是比较简单的。(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学不好病理可能还是书没看透,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病理非常直观,虽然繁多,但有脉络可循。老师上课反复说很重要的,一定要认真看,不用划重点,你们也知道肯定会考。(又要“察言观色”了)
此外,病理是一门重“颜值”的学科,了解病理改变很重要。一张切片长得“漂亮”,细胞排列整齐,很大概率是良性的;而如果切片长得“丑”,形状不一,排列杂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恶性的。在医院,各种各式各样的检查,作为可以最终确诊的金标准是病理,所以需要认真学习病理。
药理学系刘文涛老师:药理“没玩死我”,相反他还觉得这个学科很好玩。
药理是把悲剧变成喜剧的学科——
生理介绍机体正常功能,生化介绍机体运作机理。
病理是个“裁判员”,描述一个疾病坏到什么程度,普通坏,还是特别坏。
病生则是了解悲剧是怎么发生的。
药理是利用天然化合物把悲剧逆转成喜剧。
前面学习一堆“悲剧”,药理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药理难,是因为学生需要知道药物的分类,要记住药名。药理还难在“理”,这个理难在,在你没有掌握具体疾病知识的情况下,你要怎么解决一个疾病。
对于如何学好药理,刘老师认为,第一,要保持充分的好奇心,你要知道药理很有趣,你不怕它。越怕就越记不住。第二,要学会举一反三,展开联想。药理可以把之前学过的不熟悉的内容都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第三,要有代入感,经常推导。
4
“大内大外,不死才怪”
内科学居维竹老师:内科外科这两门科目都是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
学习中,如果有条件,要更多实践,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过程。实践可以是临床,也可以是模拟训练,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并且加深印象。
临床科学尽管最终是实践学科,但是理念、概念、诊断和治疗的方法,都来源基础科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将这些基础科目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学科知识融汇进来,不要就事论事、死记硬背。
不必过于拘泥于考试,也没必要把考试分数看得比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更重。比如,学习高血压病时,可以想想,生理上有哪些因素调节血压?针对高血压的病理,你认为治疗有哪些方向可以努力?
外科学肇毅老师
外科肇毅老师说:医学课程都难。但内科外科这类学科,相对容易理解很多,是更为宏观的学科,学习相对轻松。
考试重点是肯定存在的,因为考试不可能只考不重要的点。重点也就是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存在着传统说的考试重点。
肇老师还开过个人演唱会哦,超帅的!(图片来自江苏新闻网)
就平时学习而言,学习外科需要前后联系,复习回顾病理生理解剖等等,现在主张以器官或者系统为线索贯穿学习。这样,既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学习上也会轻松很多。
5
“诊断局解,学到吐血”
诊断学黄华兴老师:生理生化,在这首顺口溜里十分能够理解,是真的比较难。但是大三以后,像诊断这类学科已经从基础向临床过渡,是比较有意思的学科,不会那么难。
诊断操作性强,比较易理解,有很多临床案例会与其他学科结合,前后对照,融会贯通。
学习诊断,很多时候可以搞cosplay似的模拟,几个人一组互相学。比如,一个人模仿:“哎呀,我腹痛。”其他的人来诊断,考虑腹痛可能是哪些方面,是阑尾炎,是泌尿系统结石,还是宫外孕等。看重平时实践,利用知网等查询资料,可以更好地学习诊断。
诊断学黄华兴老师
诊断重在平时,多思考,熟能生巧。现在可以到模拟实验室多练习,提高实践能力。学完诊断后,有亲戚朋友请教病情,也可以尝试给出应去做什么检查,去哪一科的建议,从而不断巩固加强自己的诊断水平。
6
“解剖免疫,我勒个去”
免疫学系的邱文老师:很荣幸免疫入选这首歌谣,说明同学们很重视免疫学。
免疫难在概念繁多。而且不像形态学一样,免疫抽象,难理解。比如在讲到抗原识别受体的时候,就需知道什么是抗原,什么是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这些都是抽象的概念。(最近的《工作细胞》有在讲它们耶)
免疫学邱文老师
内容枯燥难学,可以理解。免疫老师也在想办法帮助同学学习:1.在讲课过程中,突出基本概念,每节课会利用前两分钟来回顾上节课内容。2.讲到某章节时,如涉及到之前或之后的内容,会把这个拎出来单独讲一下。3.结合一些图表。例如,超敏反应发病机制,就很建议同学们结合书上的图表。4.理论联系实践,技术联系临床。
邱老师不反对刷题,做题可帮助找到问题,反复复习,巩固知识点。但有两个前提,第一是要先学习后做题,之后反馈。第二要注意选择习题集,一些比较老的题库,答案可能都是错的,选择好的题库,可以利用网络上的题库。
7
“微生物,hold不住”
病原生物学系季旻珺老师:微生物是hold的住的。
难只是因为零碎、繁琐。觉得hold不住的,都是偷懒的小家伙哦。(划重点)
季老师说,她们当年学习的时候没有题库,也没有那么多钱买题库,考试复习都是自己看书总结,觉得这样反而让她的学习更主动更扎实。
老师出卷的难度会不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而改变呢?今年考题难明年就会简单这种说法真的存在吗?季老师反问——“在老师眼里,题目有什么难不难?你们觉得难的,在老师眼里都是简单的。”
部分上榜的一些科目我们没有采访,是因为……官微采访了一些南医的同学们,小伙伴们说:“这些课不难啊。”
不难啊
不难啊
不难啊
……
所以,歌谣是存在的,挂科也是有的,难度也是有的,重点也是有的,学医是难的,但靠自己的努力和这么多好老师的教导,一定是可以的!
最后,用季旻珺老师想送给南医学子们一个单词——“pide”(骄傲)来结尾吧。
“p”是“passion”,对医学的热情;
“”是“esponsibility”,对事业和生活的担当;
“i”是“insist”,唯有坚定向光明走去,才能一步步迈出黑暗;
“d”是“dedication”,未来成为捍卫人类健康的战士,必须具有奉献的情怀;
“e”是“endeavou”,大家都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拼劲全力。她为医学生们感到骄傲,也希望大家努力成为一个值得骄傲的人。
医学生的老师们,辛苦啦!教师节快乐!
文字/陈槿秦璟朱斐璠丁林林
摄影/颜欣吴敏栗冰欣陈微刘菁
制图/唐由之孙汉垚
鸣谢/彭志行陈城校青年教师联合会
编辑/田天
vafist_sceen__time=(+newDate());if(""==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