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柔情多少爱
多少柔情多少爱
——临川教育集团教师关爱贫困生记事
(一)
秋天到了。新学年新生的录取工作,就要在临川教育集团所属的三所中学展开。
人们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因为一茬学生带着理想和憧憬从校园飞向远方,又一茬学生带着梦想和希望来到这里。学生的面孔在变,老师的年龄在变,然而始终不变的,是流淌在校园里的园丁的爱。
那是年10月3日,临川一中五十周年校庆。一位远在美国的校友,郑重地委托自己的同学,在台上讲述了恩师王志辉在那个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年代,亲手帮助他清洗冻疮,甚至用嘴为他吮吸脓疮时感人的情景。讲述者声音颤抖,在场的嘉宾、校友、老师更是唏嘘不已。
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在临川教育集团,让记者刻骨铭心的,不是抚州一中、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有多少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多少校友在美国、英国,而是一年又一年里,老师对待贫困学生那无私的帮助和深情的关爱。
(二)
坐在我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人,是临川二中教导处副主任、数学老师刘东辉。从年开始,他连续十六七年热心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为这所名声鹊起的学校添彩增辉。
来自临川区青泥镇的许小文,父亲很早就去世了,靠着母亲一人东家借点米西家借点油地抚养大。进入二中读书后,懂事的孩子总是星期天晚上从家里带足够吃一个星期的咸菜来到学校,一到吃饭时间就躲到一边,三下五除二地解决肚子问题。这天,刘东辉终于发现了孩子的“秘密”。从此后,许小文同学时不时地被请到刘老师家,吃大块大块的肉,吃大条大条的鱼。每次离开时,老师都会硬塞给块钱。虽然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许小文不知有多少次流下过感激的热泪。
来自临川区云山镇的蔡志坚,家景不好,靠着64岁的老父亲做豆腐卖钱供自己上学,刘东辉把他接到家里住了半年;
没有父母、靠叔叔养大的吴文忠一进学校,刘东辉就为他交学费,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穿。甚至考入大学后读书的4年间,全是刘老师资助他;
万宙宇,父亲患脑溢血,母亲无工作,刘东辉让他住在了自己家;
邓淑霞家里别无长物,刘东辉每学期给她元,毕业后读大学的费用也全部包下……
刘东辉说,自己家里生活紧张点没关系,看到一个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学有所成,心里就不要说有多高兴了,有成就感啊!
其貌不扬的人,有着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啊!
(三)
我记不清楚是谁说的,学校的教育,本质上就是爱的教育。是的,要教育我们的孩子爱生活,爱社会,爱人民,首先必须是我们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人间至爱。
在临川教育集团,我看到,爱我们贫困的孩子,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的行为,是每个人的自动自觉的行动。
在抚州一中,爱心助学行动掀起一个又一个热潮,学校的口号是:资助一个孩子,献出一份爱心,撑起一片绿阴。他们广泛争取省内外企业、公司、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建立起品学兼优特困生助学爱心基金。党委书记鄢素芬获得全国十杰教师称号后,0元奖金悉数捐给了基金;一名姓曾的女生,读了三年高中,抚州一中不仅没收她丁点费用,还每个月发给她元零用钱。
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是个践行爱的教育的人。是他,坚持在有限的办学资金中建立起贫困学子赞助基金,每年资助贫困学子不少于人,各种形式的费用总额超过28万元(含减免学杂费);是他,要求学校食堂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少收或尽量不收他们的伙食费;是他,近20年来帮助近30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金额不下于两万元。莉莎,就是受资助学生中的一个。这个农村的女孩,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生活,真可谓是一贫如洗。饶祥明将这个还在读初二的女孩接到家中,帮她交纳学杂费,让妻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女孩的生活。
隆冬时节,省优秀班主任、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国发,看到来自农村的学生小李冬天还盖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全身冻得直发抖,连忙从家里拿来毛毯,第二天又上街买好一床厚厚的被子送来。
一天晚上,全国模范教师曾长根,发现来自崇仁的小杨同学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需要立即做手术。曾老医院,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手术后,曾老师像父亲一样,为小杨煲汤、喂粥、拿药、叫医生……两天后,孩子母亲赶来,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四)
一年一年过去了。
多少临川学子雏燕一样,离开了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像种子一般撒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然而他们永远忘不了的,是亲爱的老师的那双满含柔情和亲情的眼睛。距离虽然隔开了他们,但爱的红丝线却紧拴着师生的心。不能回来探视恩师的,就利用电子邮件、QQ聊天、电话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一位当年家庭困苦不堪现在小有成就的外地校友写道:正是家乡老师给予我们的无私情爱,给了我们战胜贫穷完成学业的信心,也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我们一定会像老师当年帮助、资助我们那样,回报社会,乐于助人……
在临川教育集团,我听到了一曲无声的歌,读到了一首无字的诗,看到了一幅无形的画。
(7年8月12日)
(7年8月14日江西日报)
蔡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