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考研日历:
距离考仅剩98天
阑尾炎
阑尾解剖: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阑尾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属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
病因: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病因。
病理类型:
①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②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③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④ 阑尾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最重要的体征是右下腹固定的压痛。阑尾化脓、坏疽时有腹肌紧张、压跳痛,如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说明阑尾发生穿孔。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可在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和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
治疗原则:及早行阑尾切除术
护理措施:
术前:取半卧位,禁食,以减少肠蠕动。禁用哌替啶或吗啡,禁服泻药及灌肠。
术后:1.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安置不同体位。带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术后1~2日禁食,待肠鸣音恢复、肛管排气后进饮食。
2.鼓励早期床上或床下活动,防止肠粘连。
3.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出院后3个月,再次住院做阑尾切除术。
肠梗阻
病因:
按梗阻发生的基本病因分为:
1.机械系肠梗阻:最常见
2.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3.血运性肠梗阻
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后者不仅有肠内容物受阻,同时发生肠管血运障碍。
临床表现:
⑴腹痛:机械性肠梗阻(阵发性剧烈腹痛)绞窄性肠梗阻(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麻痹性肠梗阻(持续性胀痛)
⑵呕吐: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迟而少,呕吐物为粪渣;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呈溢出性;若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表明肠管有血运障碍。
⑶腹胀:高位肠梗阻不明显,低位肠梗阻明显,麻痹性肠梗阻为均匀性全腹胀,绞窄性肠梗阻为腹胀不对称
⑷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绞窄性肠梗阻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
辅助检查:
1.直肠指诊:若指套染血,提示有绞窄性肠梗阻
2.X线检查立位或侧卧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
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若出现以下表现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1)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2)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
2.术后:鼓励早期下床,防止肠粘连。术后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几种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性肠梗阻
2.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治疗不当常为诱因,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或呕吐
3.肠扭转:常在饱食后剧烈运动而发病。因肠扭转极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故应及时手术治疗。
4.肠套叠:常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或果酱样便,腹部可扪及肠形。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呈“杯口状”阴影。早期可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
大肠癌
淋巴转移是最常见的播散方式。血行转移常引起肝转移,其次为肺、骨等。
临床表现
1.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的改变。右半结肠肠腔较大,肿瘤以肿块型多见,以全身症状、贫血和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左半结肠肠腔较小,肿瘤多为浸润型,引起环状狭窄,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为主要表现。
2.直肠癌:早期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里急后重。
辅助检查:
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2.内镜检查
3.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主要用于预测直肠癌的预后和监测复发。
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配合放疗、化疗。
护理措施:
术前:
(1)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饮食
(2)肠道准备:控制饮食,使用肠道抗菌药物,清洁肠道。目的是避免术中污染腹腔,减少切口感染和吻合口瘘。
(3)术日晨留置胃管尿管。如癌肿侵及女患者的阴道后壁,术前3日每晚冲洗阴道。
术后:
(1)2~3日后肛门排气或造口开放后,拔除胃管,开始进流质,1周后改为少渣饮食,2周左右方可进普食。
(2)留置尿管的护理:导尿管约放置2周,术后5~7日开始钳夹导尿管,每4~6小时开放一次,训练膀胱收缩功能。
(3)结肠造口(人工肛门)护理
1)观察造口情况:开放造口前用凡士林或生理盐水纱布外敷结肠造口。
2)保护腹部切口:为防止粪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侧卧位
3)保护造口周围皮肤:复方氧化锌涂抹周围皮肤,以免浸渍糜烂。
4)正确使用人工肛门袋:袋内充满1/3排泄物应更换造口袋
5)并发症的预防:造口狭窄(造口处拆线后每日行肛门扩张1次)、切口感染、吻合口瘘。
答案:BBACBEDB
加油
九九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