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通许县非遗项目之禹氏骨炎汤

通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

禹氏骨炎汤制作技艺与疗法

一、古老的李道岗村

据乾隆三十五年版《通许县志?山川》记载:县境内有古老的48座大岗,李道岗为其一。

通许县朱砂镇李道岗村位于县城东北部10华里,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唐朝时称“汴南十八里”,有“金箍李道岗”之说。这里是一个古老的大土岗子,南北走向约1公里,东西宽0.5公里,高约20多米。岗土为红色,直立性强。岗西为宽大的涡河,岗东为枣林沟。岗上可避水患,岗下有河水便于耕作、生活,形成古老的村落。

李道岗残存古岗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因为岗土结实、防潮,村民挖取岗土垫院子、垒院墙、盖房子、垫路基、垫大坑等,挖出许多古墓、陶器。也有村民挖岗土腌鸡蛋。如今大土岗被挖得已经失去原貌了。

李道岗村残存的古岗子

明朝初年,有三个姓李的道人,看到这里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大岗子,岗上森林茂密,岗下河水环绕的风水宝地,就在这里修建了道观,因而得名李道岗。清末,村民筑起寨墙,又有东李道岗(东寨)、中李道岗(岗中)、西李道岗(西寨)之称。

清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道岗村还传承着高跷、肘阁舞蹈、抬老杆、灯玩、跑旱船、唢呐等民间艺术。年以后,由于打工潮兴起,青壮年外出打工,年秋曾在开封市表演过的李道岗肘阁舞蹈队,现已后继无人,目前仅有董氏唢呐班子延续。

二、李道岗庞氏、禹氏来源

据通许县一中原校长庞明仁年重修长智镇庞庄《庞氏家谱》(16开手写本,25页)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其始祖庞安,字盘石,由山西洪洞县迁民通许县邸阁东3里,以姓立村名庞庄;稍住又移居通许县城北3里东水沃;明弘治年间,庞氏一支又移居通许县东8里李道岗(岗中)村。庞安有三子:世隆、世虎、世标。唯世虎有后。至十一世庞曰檀,迁李道岗村南2里,以姓立村名庞庄。

通许县庞氏分布于李道岗村、学寨,长智镇的庞庄。三村庞姓源于一脉。邸阁庞庄年仅有一户庞姓,因乏嗣该村现已无庞姓。老谱遗失,仅有零散资料保存。

据李道岗村禹长明年撰修《禹氏宗谱》记载:“我禹氏于宋元之际,自荥阳迁居通许县中李道岗村。后因洪水、日寇入侵,族谱无存,辈份已失。”李道岗村东部牌坊以北禹氏一族,据传祖先乃汜水(今荥阳县)人,家有四子,携次子来此定居李道岗。通许禹姓较少,主要分布在中李道岗村,有分迁于山龙口、南楚庄等村。

三、庞长福救人行善得秘方

第一代仅能追忆到李老仙人(清末~民初)。清末咸丰年间至民国初年,中原大地兵荒马乱,当时,还有捻军活跃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大的村庄都修建了寨墙,以防匪患;加之时有饥荒,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二代李道岗村的庞长福(~),约在年春,带着妻女一路向东讨荒到南徐州(南徐州为古地名,即今安徽宿县),在一家小店里遇到了一位70多岁孤寡老人。老人说自家世代行医,以祖传秘方专看骨病,因为有奇效,口碑好。因家乡遭难,老人逃难落户在南徐州,以游医乡中糊口,聊度残年。当年南徐州一代人称“李老仙人”,真实姓名、哪里人,因为年代久远,到禹勤明这一代已不能讲述清晰,名讳、家世失传。

古时,骨炎病症被视为疑难杂症,人们俗称为“铁骨病”。老人家因年事已高,身边又无人照料,庞长福与孤寡老人同住一个小店,看其可怜,就经常侍奉老人家,并为他或烧饭或买草药,老人深受感动,相处日久,便认下庞长福为义子。

李老仙人病愈后,庞长福就用独轮车推着老人家,四处逃荒、游乡行医。虽然是精心照料,但老人家终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身体还是每况愈下。李老仙人自感时日无多,他老人家拉着庞长福的手说:“孩子,我看你也是一个大善人,我把这个祖传治骨病的秘方、炮制技法就传给你吧,以示感谢。今后你依靠这个手艺也有口饭吃,也更希望你能帮助更多的骨病患者脱离苦海。”

李老仙人把炮制技艺与秘方传承给庞长福。

四、庞长福返回故乡李道岗

安顿好老人家的后事,庞长福就带着妻女及秘方回到了老家李道岗,农闲时节就出门,游乡串户,手摇串铃,行医治疗骨病。救治对象主要是贫苦百姓。刚开始行医时,多数患者还不相信一个逃荒汉子会治病,经过治愈十多个病人后,名声传播开来,骨病患者开始增多。

在其行医期间,曾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有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得了股骨病,行走艰难,多方求医不见起色。为此,还贴出告示要出高价悬赏,说谁能治好他儿子的病,定重金酬谢。后来打听到了庞长福,就邀请他前去给儿子治病。

第一次去到后,地主见庞长福衣着破旧,没有一点医者的样子,认为是前来骗钱的,因此,对其很冷漠。但无奈儿子病重,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经过七天一个小疗程的治疗,病情已有好转。因此,第二次,地主的儿子亲自点名庞长福给他看病。地主也非常开心,便命人抬轿去请,到家后,更是热情招待。经过七个疗程近天的治疗痊愈了。

五、传承给上门女婿禹治忠

庞长福膝下只有一女,为此便收下本村(李道岗)一个叫禹治忠的十五六岁小伙子为徒弟,农闲带他出门行医。禹治忠勤快聪明,在师父的指点下掌握了骨炎汤剂的炮制技法。年通许县解放,庞长福就将唯一的女儿许配给徒弟为妻。因此,禹治忠便做了上门女婿。

第三代传承人禹治忠(~),为李道岗村禹钦民之长子,禹钦民有三子:禹治忠、禹臣忠、禹福忠。穷苦人家孩子多,吃饭难,学一门手艺是农家孩子的首选。

禹治忠(~)

禹治忠高小文化。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庞长福对禹治忠这个勤奋好学的女婿特别器重,并将师父李老仙人所传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研制出的一些新技法一一相传。

禹治忠从此便挑起了这付重担。常年累月出门行医治骨病,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从未间断。在岳父的指点下,刻苦攻读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几十年行医实践,医术精湛,他治愈的骨病患者无计其数,得到了无数患者好评。患者有登封市东金店乡郭庄村李德荣、杞县高阳镇塔湾村秦某、原阳县韩董庄乡韩屋村刘教育等。

六、禹勤明:濒危之境的坚守

第四代传承人禹勤明,年出生。初中文化,禹治忠之独子,自幼跟父亲学习中医中药知识,背诵《汤头歌》。年初中毕业后,父亲教习骨炎汤剂炮制技法,经过3年多的学习,掌握了祖传秘方及草药炮制、汤剂熬制技艺。

在随后几十年的施治实践中,他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研制出新的组方与治疗方法。多年来他医治了更多的股骨头坏死、滑膜炎、脊髓炎等骨病患者。医德好、疗效佳,骨病患者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已不出家门,一心在家种植草药、炮制草药、烧制汤剂,方园几百里乃至全国各地,远至广东、甘肃、辽宁等省市皆有前来医治的患者。

第五代传承人禹兆军,年出生,中专文化,禹勤明之子。年毕业于通许卫校,~医院骨伤科实习。由于禹北军从小受父亲的熏陶,自幼喜爱中医。从15岁就自学《本草纲目》、《扁鹊心书》等本籍。父亲配药诊治时就常给父亲打下手。为了发扬中医文化传承,便回家和父亲一起专心研制“禹氏骨炎汤”药理和疗法。20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汤剂的配伍、熬制、疗法。

禹兆军年轻的妻子李梦佳,也是中医文化爱好者,不仅在家中为炮制、熬药打下手,还从事中医保健工作,参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培训,获得“亚健康高级调理师”人才证书。

七、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组方与机理

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已有多年的历史。禹氏传人不断研制、改造、完善其配方。主要治疗:股骨头坏死、滑膜炎、骨髓炎等。

1.组方:当归、川芎、红花等加减。

2.组方机理:补肝肾、疏通经络、活血化於、打通血管、止痛。

当归:味甘而重,入心、肝、肺三经,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活血化瘀,散湿去肿。

3.器具:大锅、药罐、蓖子、辗子、钢磨、煤炉、缸子等。

4.技艺流程:草药主药按比例分类、洗净、泡罐;辅药根据疗程用量,经过碾、捣碎、目筛子过细,取细粉备用。

汤剂制备为祖传秘法,这里不多述说。分为两道工序文火熬制3小时,成品汤剂,呈浓茶之色,闻之有中药的香气。

5.有效期:汤剂在密封容器中可以在常温下存放7天;夏季,可放入冰箱冷藏室存储10天;服用时用陶器类、搪瓷类隔水加热5—8分钟,再服用。

6.服用方法:每天2次分早晚服用;每次1斤约cc,用药4天停3天,7天为一小疗程;一个月为一大疗程。一大疗程后,10天为一小疗程,一个月为一大疗程。

7.适用:股骨头坏死、滑膜炎、骨髓炎等。

8.禁忌:服药期间禁食:醋、酒、辣椒、绿豆汤;戒烟。

通许县非遗办年以来,多次到李道岗村进行实地调查,图为采录人员在录制传承实物、技艺流程等。

病例1登封市东金店乡郭庄村李某,男,54岁,右腿患骨髓炎多年,医院,右大腿外侧溃烂圆形伤口3厘米,医院都已拒绝救治。回家后听村人介绍,年3月来到禹家就诊,口服“禹氏骨炎汤”,外加伤口消炎治疗6个多月后,彻底痊愈。

病例2杞县高阳镇塔湾村,秦某,女。年就诊时12岁。患骨髓炎多年,多方医治无效。右小腿中部前面患口处流浓流黄水,肌肉发黑,已不能行走,面临截肢危险。年春经亲威介绍来禹家就诊,经禹治忠检查后,饮用“禹氏骨炎汤”7个月彻底痊愈,过上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禹氏治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采用传统中药炮制的“一方一法”用药模式,其炮制技艺、疗法具有:药材纯正、炮制独特、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特色。

八、价值与困境

禹氏治骨炎汤在组方,药材的炮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晾晒、水洗、制粉、熬制、辅料添加先后程序,以及火候都有严格要求。

1、历史价值: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传承一百多年来,禹氏传承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改进组方,影响通许周边的多个县。它的疗法和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科,在通许中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具有中药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体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其药理、组方、禁忌、器具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具有中华中医药文化价值。

3、社会价值: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带来了“亚健康”的隐患,糖尿病高发并年轻化;激素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汽车、电动车等进入家庭,交通事故高发,工伤事故、意外事故等导致外伤创伤者日益增多;由于含激素类:酒、农药、甜蜜素等摄入体内过多,影响了正常的骨密度,造成股骨头坏死;久坐的电脑族、汽车驾驶等职业致使颈、肩、腰腿病普遍发生,因病致贫者也日益增多。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对股骨头坏死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的治疗方法,解除了患者病痛,造福社会大众,值得重视和推广。

禹勤明、禹兆军父子在栽培中草药

4、经济价值:在现代医学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股骨坏死仍是医学难题,除换股骨头外,严重患者需截肢,治疗费用高昂,非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禹氏骨炎汤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实践,具有疗效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因此,保护和开发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社会与经济效益巨大。

目前,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仅有第四代禹勤明和第五代禹兆军父子二人在坚守。禹勤明现已五十多岁,除整天精心研制药方,给骨病患者熬药外,还要负担繁重的农活。禹兆军虽年轻,但上有老下有小,因此,他除了帮父亲研制药方,给病人熬药外,还要抽空外出打工挣钱,以补贴家用。

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采用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为这一模式从中国整体上看多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艺逐渐被遗忘,甚至已失传。

然而,尽管有无数乡亲们的认可,但禹勤明、禹兆军父子都有着深深的苦恼,由于没有正式的医师资格证,他们无法公开行医,患者都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被治愈的患者的口碑相传而来,影响范围还是很小。炮制器具落后,全靠繁重的手工炮制。面临危境,抢救保护力量薄弱,急需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九、传承人简介

第四代传承人禹勤明,年出生。初中文化,禹治中之独子,自幼跟父亲禹治忠学习中医中药知识,背诵《汤头歌》。年初中毕业后,父亲教习骨炎汤剂炮制技法,经过3年多的学习,掌握了祖传秘方及炮制、熬制技艺。

年,他的父亲禹治忠去世,禹勤明成为唯一的传承人。面对登门求治的患者,他决心把这一中医药瑰宝发扬光大,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在随后30多年的施治中,他能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一症一方”进行药材加减。30多年来,他医治了更多的股骨头坏死、滑膜炎、骨髓炎等骨病患者。医德好、疗效佳,骨病患者一传十,十传百。

禹勤明一心在家炮制草药、烧制汤剂。为使这一中医药瑰宝不至于失传,后继有人,年开始向儿子禹兆军传授炮制技艺、药材识别、汤剂火候等。在儿子禹兆军初中毕业后,动员15岁的儿子禹兆军报考了开封中医药学校,学习骨伤科专业。

第五代传承人禹兆军,年出生,中专文化,禹勤明之长子。年初中毕业后,15岁的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

考入开封市中医药学校,年毕业。

~医院骨伤科实习。

年至今,与父亲一起在家中炮制禹氏骨炎汤,以备患者求助。

禹兆军受父亲的熏陶,自幼喜爱中医。从15岁就自学《本草纲目》、《扁鹊心书》等本籍。父亲配药诊治时就常给父亲打下手。通过3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禹氏骨炎汤炮制技艺与疗法。

他的妻子李梦佳,也是中医文化爱好者。不仅在家中为熬药打下手,还从事中医保健工作,年参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培训,获得“亚健康高级调理师”人才证书。

十、抢救与保护

根据国家《非遗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规条例条例,年春以来,通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时三年对该项目多次进行实地调查、采录,建立了文字、影像档案。

年8月,通许县政府批准了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禹氏骨炎汤制作技艺与疗法”,以“传统技艺类”进入名录。

我们期待,通许县的民间中医得到重视,让家乡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zwph.com/ystl/13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